|
山西省大水网建设 |
![]() |
1、战略提出 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山西省“十一五”期间实施了兴水战略,大部分区域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供水体系,水源工程实现从“短板制约型”向“基本保障型”的转变,但还存在抗御特大干旱能力弱、供水工程体系不完善、区域之间丰枯调剂能力差、安全保障程度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山西省从抗御特大干旱自然灾害,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水要求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出发,确定“十二五”期间水利工程建设的中心任务是着力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启动“山西大水网”建设。 2、指导思想以提高全省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的,以已建水利骨干工程为基础,以建设六河连通工程为重点,形成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两纵十横”大水网。实现多源互补,丰枯调剂,保障应急,促进发展的供水目标,基本建成可抵御特大干旱能力的供水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规划目标根据山西自然地理条件、水系分布情况、供水体系布局,按照河湖连通、科学调度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思路,以骨干水源工程为龙头,以天然河道和输水工程为通道,以地表水、地下水、岩溶泉水优化配置为中心,以正常年份、一般干旱年、严重干旱年和特大干旱年的不同水源调度方式为手段,构建覆盖全省重点保障区域的供水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六大主要河流和区域性供水体系为主骨架,通过建设必要的连通工程,使各主要供水区域都拥有“主水”和“客水”两类水源,具有平时和应急两种供水能力。在遇到百年一遇以上特大干旱和水污染等突发事件时,可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统一调度各种水源,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用水需求。通过联合调度和优化配置,实现山西省供水体系从点到面、从面到网、从调蓄能力到配置能力的提高,实现从“基本保障型”向“安全保证型”的跨越。 4、总体布局以六大主要河流和区域性供水体系为主骨架,通过必要的连通工程,构建以黄河干流为自北而南的取水水源、汾河干流为纵贯南北的输水通道、大中型蓄水工程及泉水为水源节点、桑干河等天然河流及提调输水线路为东西向水道的水网框架,形成“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丰枯调剂;保障应急,促进发展”的山西大水网。 大水网中的“两纵”,第一纵是黄河北干流线,北起忻州偏关县,经万家寨水利枢纽,南至运城市垣曲县,全长965公里,向境内供水;第二纵是汾河-涑水河线,以汾河为主干,通过黄河古贤供水工程将汾河与涑水河连通,形成815公里的水道。“十横”是指横跨东西的太原市和朔同盆地、忻定盆地、运城涑水河等十大供水体系,供水区总面积可达7.66万平方公里,占有山西全省总面积的49%,受益人口2400万。同时,通过相关调水工程的建设,实现黄河干流、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等六大主要河流的连通。 山西大水网建设总体布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