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9日,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南院A座1020会议室举行。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教授,副主任孙鸿烈院士、王光谦院士、王浩院士及其他院士专家共12位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加了会议,水利部国科司吴宏伟副司长、水科院匡尚富院长分别代表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出席了会议,胡春宏副院长、汪小刚副院长以及实验室其他方向学术带头人参加了会议,院科研计划处阮本清处长应邀参会,实验室各方向的联系人列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由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光谦院士主持。




受院党委书记、院长匡尚富委托,胡春宏副院长首先致辞。胡院长对长期关心和支持水科院建设发展的各位领导、院士和各位委员表示了衷心感谢。胡院长说,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自筹建以来,基础研究明显加强,今年5-6月份科技部将对实验室进行考核验收,水科院作为依托单位,将全力支持实验室的相关准备工作,迎接科技部对实验室的验收,以良好的状态、扎实的基础保证实验室进入正常运行阶段,殷切希望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各位委员对于实验室的考核验收和长远发展给予指导。

随后,会议听取了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浩院士关于实验室2012年筹建运行情况、2013年自主课题设置、实验室代表性成果凝练和实验室相关问题的汇报。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各位委员针对2013年实验室验收、2015年实验室评估以及实验室长期建设和发展等纷纷提出建设性意见,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实验室成果凝练。应结合“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特点,拿出具有行业特色的、开创性的、并能引领带动整个行业的标志性亮点成果;二是着重提高SCI论文的质量。目前,实验室SCI论文的数量大有突破,下一步应进一步拓宽作者范围,制定长期激励机制,鼓励在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发表SCI文章;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制定引进计划,引进顶尖学者;另一方面加强自身队伍的培养,要有目标有计划地培养优秀领军科技人才。四是加强实验室的开放交流。要充分发挥实验室依托单位水科院国际开放交流的优势与基础,加强与国际同行的顶尖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五是加强实验室运行机制和体制建设。按照科技部对实验室的建设要求,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理顺完善运行体系机制。
在听取了各位委员的意见之后,中国水科院匡尚富院长代表实验室依托单位讲话,匡院长首先感谢各位委员对实验室建设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实验室应充分研究学术委员会的各条建议,重点加强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结合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这几个关健词凝练实验室成果,把诸多成果整合成几个大方向,突出几个重点,说深说透;二是进一步突出实验室的亮点和重点。实验室不仅要抓好自身的学科建设和基础创新,还要对领域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抓好类似于国家智能水网工程等前瞻性重大战略研究;三是进一步在运行管理机制上下功夫,奖惩机制还要突出重点并加大力度;四是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要深化与顶尖的国际学术组织、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强交流,加强实验室开放共享。
水利部副部长、学术委员会主任胡四一作了总结发言,胡部长说,实验室筹建一年多来,在运行管理、科研成果、实验平台、开放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令人非常鼓舞。实验室目标和战略定位清晰明确,既瞄准了水利学科的前沿,围绕治水、需水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又立足流域水循环机理过程调控研究的特色和优势。科研课题数量和质量都在提高,并且通过激励机制,弥补了SCI、EI文章产出少的短板。实验室代表性成果不断增多,开放交流日益活跃,国际化程度在提升。
胡部长针对即将到来的实验室验收和2015年的评估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要切实加强重大标志性成果的凝练。应该说,实验室方向的设置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水科院所有的优势学科,应以流域水循环为主线,加强五个方向之间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强化水科院作为行业院所在地学实验室领域评估时的特色优势,将科技创新体现在国家新时期治水实践的科技支撑上;二是人才引进和培养。跟高校相比,水利科研院所缺乏长江学者等人才,因此更要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水利部也将加强重视,通过项目等相关形式提供支持;三是进一步提高论文质量。实验室论文数量已经有大幅提升,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如论文作者面不宽、影响因子较低等,进一步总结经验,迎头赶上;四是实验室运行机制和相关政策的制订和完善。除了保障实验室顺利通过验收,还要切实保证实验室在进入正式运行期后能够平稳、快速的发展,以优秀的成绩迎接2015年的评估,争取使实验室各项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本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全体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