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简介] [研究方向]
[实验室主任] [研究队伍]
[学术委员会] [规章制度]
[组织机构] [办公室]
实验室简报(2021年第4期)
实验室简报(2021年第3期)
实验室简报(2021年第2期)
实验室简报(2021年第1期)
实验室简报(2020年第4期)
实验室简报(2020年第3期)
实验室简报(2020年第2期)
实验室简报(2020年第1期)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验室成果
实验室高博研究团队在三峡库区微塑料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 2022-09-05   来源:

近期,重点实验室高博研究团队在Water Research(中科院分区1区期刊,影响因子为13.40)上发表了题为“Influence of catastrophic flood on microplastics organization in surface water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China”的研究论文,阐述了洪水过程对三峡库区水环境中微塑料的影响过程。

 

在2015年召开的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微塑料作为一种新污染物,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二大科学问题,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等并列的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微塑料是指环境中尺寸小于5 mm的塑料碎屑或颗粒,它是由环境中各种塑料产品老化破碎后所形成,其在水环境中的广泛存在,被誉为“水环境中的PM2.5”。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微塑料污染,2022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中也将微塑料列为4类新污染物之一。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中提出加强江河湖库微塑料的监测及治理工作,重点强调了长江流域及三峡水库微塑料的污染防控(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水利部按分工负责)。针对长江流域及三峡水库微塑料污染问题,重点实验室高博研究团队在2020年开展了长江流域水体中微塑料采样和监测工作,重点围绕流域性洪水过程对三峡库区微塑料赋存特征影响展开了研究,取得如下认识:

三峡大坝的阻隔作用和流域性洪水过程显著地改变了长江流域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及陆海传输过程。2020年长江流域性洪水后,三峡水库水体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达到了6214 ± 5394 n/m3,显著高于2019年库区研究结果。洪水过后,三峡库区水体中微塑料的形貌和聚合物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然而,由于防洪调蓄过程削弱了大坝对微塑料的拦截作用,三峡水库与长江下游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并未出现明显差异。洪水过后,库区水体中微塑料主要以小粒径微塑料(<300 μm)赋存,占比达~65.4%。总体而言,三峡水库水体中微塑料污染处于低风险等级,但小粒径微塑料引起的潜在生态风险不容忽视。此外,基于条件破碎模型,发现微塑料的主要来源为废水排放、丢弃塑料容器以及农膜的老化破碎等人类活动,同时,流域大气沉降输入也不可忽视。

     洪水过程对三峡水库水体微塑料赋存特征的影响

该研究得到了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团队重点课题(SKL2020ZY02)和中国水科院三型人才-基础研究型人才项目的联合资助。

 
版权所有: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技术支持:中国水科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8781697,68781380 邮箱:skl-cjb@iwhr.com 地址:海淀区复兴路甲一号D座936室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05/30 13: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