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简介] [研究方向]
[实验室主任] [研究队伍]
[学术委员会] [规章制度]
[首席科学家] [办公室]
[组织机构]  
实验室简报(2023年第2期)
实验室简报(2023年第1期)
实验室简报(2022年第4期)
实验室简报(2022年第3期)
实验室简报(2022年第2期)
实验室简报(2022年第1期)
实验室简报(2021年第4期)
实验室简报(2021年第3期)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验室新闻
实验室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年科学基金B类项目
发布时间: 2025-09-05    来源:

8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果。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贾金生正高牵头申报的重点项目“长期服役土石堤坝灾变过程与安全韧性提升”、实验室邓晓雅博士申报的青年科学基金B类项目(原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效应与修复调控”喜获立项资助。

面向土石堤坝安全韧性提升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贾金生研究团队聚焦长期服役土石堤坝状态预测-机理认知-风险预警-韧性增强等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对长期服役土石堤坝灾变演化机理、性态动态辩识与控制、结构与材料的胶结韧性提升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提升土石堤坝的本质安全度的新型加固理论,实现土石堤坝洪水漫顶不溃,确保水库及堤防下游保护对象的安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面向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与水安全保障的国家重大需求,邓晓雅带领研究团队,围绕“生态水文效应与修复调控”,阐明了在水盐胁迫影响下荒漠河岸植物群落的生态演变机理与适应规律,构建了流域天然绿洲生态水量科学调控技术与模式,提出基于“顺向推演-逆向溯源-协同调控”的生态水量精准配置、高效利用技术体系。该成果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修复和生态水量高效利用科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工作方面实现创新性突破,为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展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精细化管理与科学化调度提供科技支撑。

项目负责人简介:

贾金生,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国内外著名坝工专家、水工结构方向的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大坝结构优化和安全研究,创立大坝性能优化理论与高坝安全提升新技术,首创胶结坝并开创了新的筑坝体系。主持国家科技攻关、“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90余项重点课题,承担三峡、南水北调等国之重器以及小湾、水布垭等世界级大坝科技攻关,取得重大创新性成果并成功应用于国内外200多座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际大坝委员会创新奖1项。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杰出工程师奖和巴西大坝学会、印度电力委员会颁发的国际奖;授权发明专利66项,其中国际专利3项,编制国内外技术标准16项,在保障大坝建设和运行安全、推动坝工技术进步,以及提升我国大坝国际影响力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贾金生正高

邓晓雅,博士,正高级工程师,水利部水生态安全保障人才创新团队骨干,长期从事干旱区荒漠河岸植物群落水-盐胁迫适应机制、生态水文过程与水资源精细化管控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流域重大咨询等项目或课题16项,开展全球首例成年胡杨整株根系原位挖掘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新疆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发表科技论文58篇,出版专著6部。主笔和参与撰写的10份政策建议提交至相关政府部门,推动相关重大规划及工程方案落地,为干旱区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水生态安全保障重大战略实施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邓晓雅博士

 
版权所有:流域水循环与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 技术支持:中国水科院信息中心
电话:010-68781697,68781380 邮箱:skl-cjb@iwhr.com 地址:海淀区复兴路甲一号D座936室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9/05 08:18:13